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和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和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的 目标是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学习者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 教学理念, 部等部委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还提出了“教学要实现行动化”的要求。那么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呢?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二是学生在行动前能对行动的可能结果做出预测,通过计划,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结果。
行动导向学习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本质的区别:行动导向学习关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的关系,强调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建构,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外部控制的条件反射过程,强调外部强化因素,认为通过学习程序设计和足够的练习就能促进行为的改变,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作用。因此不能望文生义把行动导向理解成行为导向。
行动导向教学起源于德国改革 学(Reformpaedagogik)理论,但其实践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San Luca)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和以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为代表的劳动学校运动。行动导向教学也是杜威(J.Dewey)民主 理论的重要基础,如杜威始终强调“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在当代职业 实践中获得新生的标志是上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以项目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原东德学者哈克(W.Hacker)和福尔佩特(W.Volpert)等人对现代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哈克提出了行动体系的五个环节(确定方向、选择取向、设计、决策和控制),而福尔佩特不但对行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义,而且还建立了多种基本的行动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整个行动过程)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如工作页等)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在此,学生首先想象出行动的终了状态(问题解决后的情形)和解决途径,通过有产出的工作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从而获得在行动过程中具体化了的结构性知识。只有在完整的行动模式下才有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希尔顿(A.Schelten)从以下5个方面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其他特征进行了归纳:①学生:照顾其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②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③教学内容: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的特征,可促进综合性的学习;④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交替使用;⑤组织形式: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有尝试新行为方式的空间。
理论上,行动导向教学与知识导向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行动导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实验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和检验评价结果,目的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②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结果,目的是培养技术思维能力;③项目导向性教学:即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典型的如项目教学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其中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按照教学论 科拉夫基(W.Klafki)的分类,项目教学、教程法、课题法和实践练习法属于最基本的四种教学方法。
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与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相对应,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每一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理智的尝试性行动”,终点都是“行动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它强调“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管理式学习,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行动导向教学将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和适应外界要求结合起来,扩展了学习者的行动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而且对关键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的教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
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布置任务书。任务书是制订一堂好课的标准,其结构包括主标题、学习材料、学习过程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订的任务书其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对整个自主学习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能力构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设计,将课程划分为由任务组成的结构模块,以行为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如《 编辑》课程,根据该课程涉及的能力构成,在制订任务时将其划分为几大任务:策划;编辑;校对;美术编辑; 。在宏观任务结构确定后,再针对每一任务的不同特点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书。如实施“编辑流程”任务时,任务书设计为:以图示的方式绘制出编辑一份班报所涉及到的工作环节。说明及要求:1、以实例的方式引出编辑工作的流程图;2、明细工作环节的内容及注意事项;3、图示清晰、生动、形象。实施“稿件编辑”任务时,任务书的设计为:分组按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分析思考,并以图示的方式对文字资料总结。A组: 定义、 价值、读者分析;B组:稿件来源、选稿;C组:改稿应注意的环节;D组:编辑技巧、删除脂肪。任务书中的学习材料可由教师准备也可由学生主动收集,知识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建议由教师准备,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对于案例的收集可由学生收集,这样有利于得到更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导言。导言即导入技能,重点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来。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向他们引入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通过“围绕中心——找出要素——进一步细化、分析要素”的方法形成较完整地对一个问题较详细的研究。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例如在实施“策划内容”任务时,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策划内容”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图2是学生使用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展示其成果。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描述,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