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阴阳术数之学是指那些学说书籍和《明史姚广孝传》的白话文翻译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阴阳术数之学是指那些学说书籍和《明史姚广孝传》的白话文翻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阴阳术数之学是指那些学说书籍?

阴阳术数应该属于帝王师术,所牵涉的书籍应该与天文地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玄学相术等有关

返回目录

《明史,姚广孝传》的白话文翻译

《明史,姚广孝传》翻译: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生的儿子。十四岁时,剃度为僧,取名道衍,在道士度应真手下学习,学到了阴阳术数等方面的学问。

他曾经游览嵩山寺,相师袁珙看见他说:“这是哪里的奇异僧人,眼睛像三角,形状如病虎,性情一定喜好杀戮。”道衍很高兴。

高皇后死后,太祖选高僧侍奉诸王,为他们诵经求福。宗泐当时为左善世,推荐了道衍。燕王朱棣与他很合得来,请他跟随自己。于是道衍来到北平,主持庆寿寺。

太祖死后,建文帝即位,依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获罪。道衍秘密劝成祖起兵反叛。成祖说:“民心向他,怎么办呢?”道衍说“我只知道天道,何必要谈民心呢。”成祖反叛意念更加坚决,暗地里选择将校,召集士兵,收集有才能的人士。

《明史,姚广孝传》原文: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

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

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

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姚广孝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 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

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

命他赋诗,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称许。当日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时)入戌(晚九时)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