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会少了十和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少了十天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会少了十和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少了十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会少了十天?
因为旧历法与地球公转至春分点的实际时间相差10天,所以当时发布了新历法,并跳过这10天来纠正日期错误。
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大概是从公元前45年的时候开始使用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天6小时9分9.5秒。如一直按照儒略历法来计算,随着时间的流逝,儒略历法跟太阳年的误差会越来越大。所以到了1582年的时候,误差已经达到了十天的时间。
为了弥补这十天的误差,当时的罗马教皇决定在日历中抹去十天,于是就出现了1582年10月的日历少了十天这种情况。
扩展资料
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
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
因此,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
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少了十天?
公元1582年时,罗马教皇高利将儒略历纪年方式更换为新历纪年方式即公历纪年法。但由于对闰年的算法不同,新旧历法之间产生了十天的偏差。教皇高利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将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直接抹去,以求历法的完整。因此我们现在会看到1582年10月的日历会缺少十天。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格里历,这个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是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目的是取代旧罗马历法。在儒略历法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31天,双数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而在天文学中,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因此,使用儒略历法之后,每年多算了11分钟14秒。由于误差不太大,头几年没什么关系,但是,一年又一年,误差累积起来,儒略历法就与实际的太阳年不合拍了。
到了16世纪,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10天。于是在1582年,当时的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以教皇训令颁布,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就消失了,一去不复返。1582年10月4日过完了,第二天已经是10月15日了,于是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格里历的起源说法
格里历的起源说法不一,也有说法认为,格里历实际源于中国的授时历。授时历是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实施的历法。授时历历时4年,在北至西伯利亚的铁勒,南至西沙群岛,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中国土地上,建立27所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测出一年为365.2425天,比实际值仅误差25.92秒。
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派遣使臣会见罗马教皇尤金四世,将中国历法传播到欧洲,因精确度更高,从而被欧洲采用,推出了格里历,但教皇却对外称是欧洲自己测出的。实际上中国的授时历比欧洲格里历早了300多年。
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法确认,不过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 ,使用的仍然都是格里历。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