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谁是天安门的设计者和天安门谁建的,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谁是天安门的设计者和天安门谁建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谁是天安门的设计者?

天安门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

蒯祥是苏州吴县香山人,大约生于洪武年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担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务,由于他年富力强,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今天的设计师兼工程师和施工员的工作。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时,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要求工程建设一律遵循南京旧制。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还要按南京宫城的型制,午门前设端门,端门前设承天门。其中的承天门就是后来的天安门。

在这些营建活动中,蒯祥技艺高超,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他的绘图能力极强。正因为他不但能够迅速完成设计任务,而且能较好地贯彻皇上的意图,所以获得很大的信任和荣耀。他后来升到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可以推断,承天门的主要图样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蒯祥晚年还参加了承天门的第二次建造活动。1465年,明朝皇帝宪宗“命工部尚书白圭董造承天门”,此时蒯祥已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执技供奉”,明宪宗见了他,还是以“蒯鲁班”相称。看来,他至少是起了指导和顾问作用的。

此后,承天门同其他宫殿门阙一样,经过了多次维修。到了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将承天门改为天安门,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现在。

返回目录

天安门谁建的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设计者是蒯祥。

蒯祥出生于1398年,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木匠,祖父和父亲在当地十分的有威望,附近很多重要的建筑,都曾有他们家族的人参与设计建造。他的父亲蒯福在明代初期,曾主持过金陵皇宫的工程。

成年之后蒯祥跟随着父亲来到了京城,有了父亲的帮忙,他的仕途发展也比较顺利。蒯祥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通过父亲几年的 ,他能力特别的突出,让许多人都很钦佩。之后由于表现突出,又有父亲的举荐,他被提拔为了工部侍郎,这让他在朝堂上真正的站稳了脚跟。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决定迁都,当时明成祖便召集众多的能工巧匠,在北京修建一座巨大的皇宫。当时很多人都毛遂自荐,想要凭借这次机会去大展拳脚,蒯祥当时就已经身兼要职,他要做的就是起到带头的作用。他被朝廷委以重任,皇帝要求他设计宫殿的正门,当时的天安门被称之为承天门。

这是一项重任,各国进京的使臣,最先看到的就是承天门,所以这座建筑要在精致中不失华丽,在宏伟中不要太乍眼。当时的蒯祥年仅18岁,却成为了这些人物的首领,这让他很有压力。

通过多日的细心钻研,蒯祥制定了一系列的修建方案。大家在看到他的设计风格之后,也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之后工匠们便按照蒯祥的设计,开始正是建造承天门。经过几个月的施工,承天门这座宏伟的建筑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当时的明成祖在见到成品之后特别的满意,并且赐蒯祥少年鲁班的称号。

天安门建筑历程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承天门。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门的形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